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注音古诗文网)

大家好我是自考百科小编,今天给各位分享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注音古诗文网)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学记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忱。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方法。

【原文念颂橘】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樱团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仔团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注音古诗文网)

《学记》翻译

战国乐正克的《学记》翻译: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做好家室,迟轮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码伍信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原文: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扩展资料:

《学记》内容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同时提出了严格的为师条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能够善喻等等。这些深刻而丰富的论述,为后世许多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教育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学记》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对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橘颂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后人认真地研究、借鉴。

作者乐正克(约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其主要贡献是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如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裂脊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野兄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如下:

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肆嫌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礼记学记》原文:

发虑善,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颂散茄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翻译:

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掘困任务。《尚书》“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礼记学记》简介: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野察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求《札记。 学记》翻译及原文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胡仔含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戚绝。知不足,然后能自裤笑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1、【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2、【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唤坦旦命日:“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3、【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4、【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5、【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

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6、【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7、【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肆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8、【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和扰,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信宽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以上就是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注音古诗文网)的全部内容,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文章:

  •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和解释)2023-05-15 17:59:47
  •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2023-05-15 17:59:47
  • 龟虽寿原文及翻译(龟虽寿原文及翻译)2023-05-15 17:59:47
  •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河中石兽原文翻译手写)2023-05-15 17:59:47
  • 诗经原文及翻译(诗经鹿鸣原文及翻译)2023-05-15 17:59:47